我的GTD

我是一个懒人,而Larry Wall 说程序员(黑客)有三大美德:

  • 懒惰、傲慢、缺乏耐性。

这里的懒惰说的是「为了让事情变得轻松一点而不辞辛苦」,原文是:

驱使你极力努力以减少精力的总的消耗的美德。

这话这么说可能看起来怪,但中文也有含义差不多的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也是一个比较喜欢按照条理来随心所欲地行事的人。

就是我认为如果人人都不按照常理来行事,那么常理显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而如果人人都按照常理来行事,那么创新也会显得无所适从。

故而在保有底线的情况下,我会遵循自由和叛逆的“劣根性”。

而我的底线,就是条理

开头有说,我是一个懒人,我会愿意为了以后的轻松而放弃现在的片刻欢愉。那么在GTD上,我就更喜欢把事情一开始归纳好,整理好,以便以后更好地回顾和吸收。

高中时候,我偏向于把需要做的东西记在本子上,把需要整理的东西放在一起。但由于高三不给用手机,信息的归纳和检索异常麻烦,其实本质上极大地降低了效率。大学后,我看了数十篇合理规划的文章,还有几本书来探究分类归纳,结合整理的技巧。目前总结出一套规律来。

今天介绍将会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 To-do List
  • 收藏夹

01

To-do List其实很简单,我用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GTD待办清单:2Do、奇妙清单、Onenote、滴答清单、Todoist(是的我非常喜欢同类比较,选取最优)后,选择了滴答清单,在我看来其是最方便,最快捷的待办事项列表。

以下是我很早之前的截图,每每我有需要做的事情的时候,我就直接添加到滴答清单里面,滴答清单的自动识别日期和自动提醒功能让我不必再花时间设置日期和提醒。余下的子任务功能、重复任务、文件夹分类、优先级调整等功能在必要时也让我极大地减轻了脑负荷,可以更加专注地做手头的事,并且发现开学以来,无论事情有多少,我再忙,起码可以做到从容不迫。

我的使用逻辑如下:

  • 所有类型的待办事项直接添加(有时间要求的添加时间,无时间要求的不添加时间);
  • 不对任务进行分类(有些人喜欢把任务分类成:学习、工作、生活。或者是四象限法来分类,私以为没有必要,紧急的就设置个日期进行提醒,不紧急的就不设置提醒日期,特别重要的就设置优先级);

  • 每天检索,每做完一件事/几件事后去app里给相应的任务打钩;
  • Done~

这样重复的事情如:给花浇水、开例会,可以设置一个每周循环重复,而后就可以完全抛到脑后,不用总想着是否做了某事,是否要做某事,何事要做。

02

GTD关于信息的整理,收集和归纳。

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接触了海量信息。但如果不保存,不整理,不回顾。信息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想必大家都深有体会那种我明明看了什么东西,但是要用的时候就想不到的窘境。

同样的,我对笔记软件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备忘录,Onenote等也进行了一个横向比较,最终选择了印象笔记高级版

理由如下:

  • 支持广,无论是网页的保存,还是微信文章的保存,还是知乎文章的保存,印象笔记普遍被支持。
  • 检索方便,印象笔记高级账户支持识别图片里的文字,支持ios的spotlight搜索,搜索功能强大(会显示相关性)。
  • 功能强大,可以直接对PDF进行批注,可以对文本进行各种各样的编辑,可以直接演示。

而我的使用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对笔记进行如下分类:

我只设置了笔记本,还有标签系统我并没有理会,因为基于标签系统建立三维信息体系是非常复杂的工作,以我学生的身份尚不需要如此庞大的结构。

那么有了文件夹体系之后,文章的保存整理归纳和检索就显得异常方便了。

所以笔记本的使用逻辑如下:

  • 先保存,有灵感时新建一个笔记,看到好文章时直接保存,均保存到“待整理”文件夹;
  • 再整理,每周整理一次“待整理”文件夹,把保存的文章放到相应归属的文件夹,记录的灵感若在公众号发表就删掉,没有的话基本就是放到”脑洞“文件夹;
  • Done~

其实我们发现,GTD的这些东西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配置以后,使用起来其实并不麻烦,但是对于日后的检索就方便很多,比如我想知道我一个月前干了什么事,看看我的”滴答清单“就好了,比如我突然想到一句话:”xxxx马车xxx“但我实在想不起来,用印象笔记一搜,效果可能比谷歌还要好:

或者是我想起来《人间失格》里的一句话中的关键字:“世人”

综上,通过todo list和信息的整理归纳,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生活,就曾记之前打辩论,记得一个例子,但苦苦不能回忆起全部,然后使用印象笔记一查,bingo!需要的素材立马跃然于屏幕之上。

今天只是大概地介绍一下,如有必要,日后会对GTD进行更深一步的解读的阐释。

评论已关闭

  • 看了还是很迷茫 小哥哥可以上门教嘛(⁎⁍̴̛ᴗ⁍̴̛⁎)